发布日期:2011-08-07 点击量:910人次
昨日七夕,天河、黄埔、荔湾纷纷打出“乞巧牌”,天河珠村乞巧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;黄埔争得广东省乞巧文化之乡;荔湾号称“广府城区乞巧”。在全市此起彼伏、暗含竞争的乞巧节活动中,究竟谁家的乞巧节更好看?更有特色,甚至是最正宗?对此,民俗专家说,究竟谁才是广州乞巧最正宗的发源地,没有明确历史依据,“乞巧作为民间活动,是遍地开花的”。
各区斗巧 花样百出
一斗先机
8月1日,黄埔区揭开今年三区“斗巧战”的序幕。其实,早在1998年天河珠村就首先恢复了乞巧风俗,拔得“中国乞巧第一村”的头筹,此后每年举办,近六年来天河区更是倾力打造“广州乞巧文化节”,这已经成为广州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,珠村乞巧声名远播。
黄埔和荔湾则稍晚了一步,5年前黄埔乞巧节第一次举办,荔湾则是今年首次举办乞巧节。但后发也有后发的优势,黄埔依托“南海神庙”声威让乞巧节事半功倍,荔湾则强调我们是“城里”的乞巧,西关风情浓厚,不同于天河黄埔的“农耕风格”。
二斗名分
今届乞巧节在冠名问题上,黄埔区稍显“低调”,只以“黄埔区乞巧文化节”为名,不似天河区径直以“广州乞巧文化节”称呼。今年加入战局的荔湾则突出西关特色,名为“七夕恋歌——广府城区乞巧风情”。
除了冠名,还斗“江湖地位”。今年六七月,天河和黄埔分别拿下“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”和“广东省乞巧文化之乡”的金字招牌。
三斗内容
各区在传统摆七娘、拜七娘、乞巧等仪式的基础上,都根据各自文化背景加入新元素。
天河大大扩展了乞巧节的项目内容,200名小学生,身穿汉服,手执雅扇,齐声朗诵《七夕颂》,让人看到乞巧传承的希望。还将首次为城中单身男女牵起“姻缘线”,给都市白领们举办系列相亲活动。乞巧文化节重头戏——乞巧女儿形象大赛,今年则力求让巧姐斗“潮”,此外还计划建设“乞巧博物馆”。
黄埔区主办方为突出艺术节的亮点,特在7月21日的“暖场”环节请来近30名来自俄罗斯、法国等地的留学生,来南海神庙跟着“巧婆”们学艺。
荔湾着重打造西关风情,两台展示荔湾西关风情的乞巧贡案是“重头戏”。还另辟蹊径,五羊天象馆将提供高倍望远镜,让市民亲眼看看牛郎星、织女星长啥样,将科学观测知识引入乞巧节文化活动。
三区大斗法
黄埔 更具海港风
黄埔区民间艺术家协会黄应丰介绍,虽然同是农耕文化的同源,不过黄埔的乞巧相对来说更具有海港风。
他认为这是不同的地理位置造成的必然地方特色,例如横沙朱氏祠堂的“东海鱼珠”,就是反映清末鱼珠码头商贾往来的繁荣景象,类似的还有很多,往往都以海港、码头和渔民的生活情形有关系。相对来说,珠村在这方面的体现就少一些。
荔湾 广府多元文化
据荔枝湾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谭白薇介绍,与番禺、天河乞巧体现的农耕文化不同,西关乞巧展示的是西关巧姐包含时代性、海洋性、工业性及包容性于一体的广府城区的多元文化。
传说当年西关城区,家家户户都“摆七夕”,光是十五甫正街就从街头摆到街尾,蔚为壮观,还有很多特别的乞巧活动,如书画乞巧、投针卜巧等,可见当时西关对乞巧节的重视程度。
天河 原汁原味
据珠吉街文化站站长杨静介绍,珠村每年的摆七娘都设置在村里六七个古老的祠堂之中,“从古代就是如此,古代的摆七娘就是在这些祠堂,原汁原味。”而且这些祠堂从未收过门票,因为乞巧节来自民间,应该回到民间。
珠村的扎作工艺是一绝。扎作是指花卉扎作和大件工艺品扎作,原料主要是竹、篾、铁丝、色纸、通纸、绢布,如今又引入了珠管、珠片、珠通、胶片等材料,扎出来的花果栩栩如生,做出来的楼阁亭台比例恰当,细节精细、作品的造型趋向抽象,反传统化,在多种灯光的照射下,给人一种华丽堂皇,五光十色的感觉。作品的精致程度远超其他地区。
珠村的乞巧婆婆们,如今年逾古稀,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想后继有人,必须解决下一代的问题,珠村小学的孩子们就是后继之人。2005年乞巧手工艺就走入了课堂,编写了国内第一本乞巧文化校本教材——《我们的乞巧》。体育课上,有穿针引线操;音乐课上,学习七夕打击乐;语文课上,学习七夕诗词。这个学校里,连淘气的小男生都能扎出美丽的花朵,用上百根牙签就能做出精美的小木屋。而今,珠村已成为广东省乞巧文化传承基地、广州市青少年乞巧文化传承基地……
专家说法 同源不必争
到底谁家的乞巧更正宗呢?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,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曾应枫说,究竟谁才是广州乞巧最正宗的发源地,没有明确历史依据,“乞巧作为民间活动,是遍地开花的”,就算是如今的天河珠村、黄埔一带,在以前其实也同属东圃一带,隶属广州郊区。追溯到清代,同属番禺一个司——鹿步司,连乡音也一致。但对于七夕,黄埔人称之为“摆七巧”,珠村人说“摆七娘”。广州市荔枝湾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谭白薇介绍,荔湾的乞巧风俗也是从属于整个古代番禺县。因此并不存在谁家更正宗的问题,他们同属于广州古老的文化传统,同属于广州的文化骄傲。
曾应枫认为,乞巧节是一个民间的节日,也是一个民俗文化的节日,大众是主体,是巧姐们展示才华、智慧的一个节日。对于目前众多的乞巧节,民协角度看是个好现象,希望“越多越好”。因为民俗活动本身有“争强好胜”的特点,如赛龙舟等,乞巧比什么?赛手艺、赛手巧、赛创意。如果乞巧热起来,旺起来,才能走出去,才能有更好的发展。
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李明华认为,有竞争是好事, “一个产业发展最好的方式就是竞争,各区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发展各自的特色,更多的人投入、更多的智慧发挥出来,才能让广州的整个乞巧文化更上一层楼。”
提醒
别被商业化“割伤”
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、广东非遗专家委员会委员、广东省政府参事谭元亨认为,乞巧节的产业化不可避免,他提醒: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得不好的惨痛教训不少,要特别注意。”
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陈实强调,乞巧节的商业化中民俗和传统是首位的,要克服两种心理,“一是不能不懂装懂,二是克服谋利心理。”(编辑:西安花卉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