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12-11-06 点击量:1096人次
教师节给老师送束花、母亲节给母亲献上康乃馨,如今,鲜花已成了点缀市民生活的重要物件。而您所消费的这些花,没准儿就是从黑龙江省宁安市海浪镇大依兰村产出的。
在离大依兰村村口不远处,矗立着一片大棚,这里,就是村民黄巨朋的养花基地。
笔者来到大依兰村时,在基地的门口看到,三位村民正在简易厂房里熟练地给花打着包装,先是把20支花捆成一束,再用报纸包上装箱。黄巨朋说,这两天他也是忙里忙外的,每天都要开车运花,少时一天2箱、400多束,多时要10多箱。走出简易厂房,再往里走就是花棚了,10个花棚里开满了各式各样的鲜花,有康乃馨、百合、月季等等,见了就让人有采摘的冲动。
看着满棚的鲜花,黄巨朋和笔者聊起了自己种花的经历。2003年,他萌生了种花的想法,于是,他在位于牡丹江市郊的大湾村承包了个大棚种花。因是门外汉,一切只能靠摸索,没有技术,辛苦种出的花是弯的,有人开玩笑说,在大湾种出弯腰花,还是换个地方种吧。花的质量不好,卖出去的价还不够保本。2004年,花马上要开花时,却遇到了病害,一年的辛苦都白费了。
面对这样的挫折,黄巨朋并未灰心,通过上培训班、上网查资料、看书,再加上实践摸索,2007年,他的种花技术突飞猛进,弯腰花也成了历史,终于见到了可观的利润。随着城里人对鲜花的需求量逐年递增,黄巨朋4个花棚年销售10万多枝花,卖到了牡丹江市区的大小鲜花店。
2009年,为了扩大规模,小黄一家回到了宁安老家继续种花。利用村里现成的水稻育秧棚,为黄巨朋“借鸡生蛋”节省了资金。每年水稻育秧移栽一结束,黄巨朋就马上接管10个占地约1万平方米的水稻苗育秧棚,栽种康乃馨、扶郎、十竹梅、百合等花卉。
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,黄巨朋家的花卉除一部分供给牡丹江市场外,其余的都销到了佳木斯、鸡西、延吉等地。到了教师节、母亲节等节日,他家的鲜花更是供不应求。一年下来,外销量都在二三十万枝,年纯收入也达到了20多万元。
黄巨朋发“花”财的同时,可没忘了大依兰村的村民。每到销售旺季,小黄都要雇村民来帮忙,在4月份开始栽苗时,请来40多位村民帮忙,谢凤芝就是其中的一位。按一小时10元、每天8小时计算,栽苗需要四五天时间,这一项,谢凤芝就能收入400元左右。这还不算,到了摘花季节,谢凤芝还和六七位村民一起加入剪花、包花的行列,三四个月下来,每个月1200多元的收入,一下就能赚近5000元,算算,谢凤芝农闲时靠在花棚打工收益就达5000多元。
为了能让更多的村民受益,小黄心中还盘算着一个更大的计划———建合作社。黄巨朋打算两步一起迈。一步是再扩建三四个大棚,同时在市区租个大点儿的店面,从事鲜花批发,批发目标也不仅限于国内,还瞄准了鲜花需求量较大的俄罗斯。另一步是在村里成立一个花卉专业合作社,建设更多的水稻育秧大棚,发展更多的村民加入到种花的行列,带着大家伙一起发“花”财,既能帮助村民增收,还能保证未来批发点的货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