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04月20日 星期日 节气:今日谷雨
本站会员人数1504免费注册 会员登录 忘记密码?
top_banner
您当前位置: 首页  >> 花艺大师跨界追梦

花卉名人

left_1 left_2 left_3 left_4

花艺大师跨界追梦

发布日期:2013-07-02 点击量:1113人次

6月15日,在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新都新繁棕编展场,一个瘦小的身影在忙碌地指挥布置展场。在她的安排下,几十位身着传统服装的棕编老艺人开始展示这项传统的非遗文化。而这位指挥者,就是新都巧帆棕编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刘俊英。

今年53岁的刘俊英是成都插花花艺大师,曾获得中国花卉博览会插花花艺决赛优胜奖,中国花博会(北京赛区)花艺师大赛铜奖。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棕编技艺传承人,却带着文化人特有的悟性在做一件恩泽后人的事,而且不计回报,无怨无悔。

“这是巧帆合作社第一次参加非遗节,是个挑战,也是个机遇。”她用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巧帆棕编合作社的成功亮相。

 勇担责任

 组建棕编合作社

 新繁棕编具有悠久的历史。但同一些传统手工艺一样,新繁棕编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。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技艺,当地妇联“瞄”上了刘俊英。

 要自己放下如火如荼的花卉生意,去涉足一个从未了解的领域,这对于刘俊英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但是禁不住妇联的劝说,刘俊英还是接受了挑战。2012年7月,她和另外4个棕编艺人一起创立了“成都市新都区巧帆棕编专业合作社”,拉起了传承和弘扬棕编产业的第一面品牌大旗。

 她说:“棕编始终是新都的棕编,是这座古老城市的文化名片,‘巧帆’只是棕编的一个代言。”

 缺少老艺人的技艺传授,没有市场调查,没有现成的经验,甚至没有固定的生产基地。由于用于编织的棕叶逐年减少,有时候为了找到一片适合编织的棕叶,刘俊英甚至找到几十公里外的彭州、崇州等地……这时候的合作社更像是一个“草台班子”,怎么办?

“我考虑到了困难,却没想到这么难!”在艺卉事业上顺风顺水的刘俊英陷入了痛苦之中,“想过放弃,却又不想看到几百年的棕编技艺就这样消失,所以我只能选择坚持下去。”

 注重创新

 传统技艺现生机合作社成立后的一个月,破解困局的转机到了。在区妇联的倡导下,新都相继在西北、顺和、九龙3个社区建立了棕编生产车间。将散居在民间的棕编手艺人统一到3个生产车间中,为刘俊英提供了挑选人才、挖掘资源、收集信息、扩大规模的平台。另一个方面,她请到十几位棕编的编织能手作为合作社的固定员工,专门从事棕编的编织和技艺的传授。

 今年5月17日到20日,在中国(深圳)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,刘俊英带去的新繁棕编产品受到极大关注,给了她极大鼓舞:“我当时的感觉啊,就像一个人被按在水里憋得太久了,突然冒出水面时的那种畅快。”

 新繁棕编虽然历史悠久,但是编织技巧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技法上,编织品也仅限于草帽、拖鞋等部分附加值低的产品,缺乏创新。由此造成棕编产品长期处于低端市场。为改变现状,刘俊英组织招募了一个以年轻人为主的创新团队。谭晓聪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来到合作社的。从外表上看,谁也不会把这位二十几岁的年轻小伙子跟棕编联系在一起,而就是这样的年轻人已经成为合作社的中坚力量。他创新编织的蛇、龙、手提包等产品已经被摆上了货架最显眼的地方,成为热销产品。

 而在刘俊英眼中,这些年轻人就是棕编的未来,也是棕编得以传承的基础。为此,她设想在棕编真正走向市场,实现盈利之后,将棕编技艺带进学校,开设职业培训班,不断培养人才。“只有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上,依靠源源不断的人才培养,才能实现棕编重塑辉煌的梦想。”

 尽管这样的路程显得有些遥远,甚至艰难,但刘俊英一直把它当成是自己从事棕编的目标,没有一刻的松懈。

(编辑:西安花卉网

呼叫中心

x

029-824652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