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12-09-27 点击量:1150人次
说起国内草花育种企业,就不得不提江苏大丰盆花研究所,经过近20年的积累,所长潘春屏带领团队培育的盆花品种已经遍布国内市场,其中瓜叶菊、花毛茛的质量基本不输于国外进口品种。最近,大丰开始调整生产结构,潘春屏告诉记者,大丰的目标十分明确,那就是将育种变得更专业。
一减一增调整结构
“我们的生产项目主要是盆花、种子、种苗,但后两项占据70%的销售额。”潘春屏说,剩下的30%盆花生产却牵扯了公司很大的精力,如公司的生产场地离销地市场有120公里的距离,每盆草花卖0.5元,而运费成本每盆高达0.1元,还有人工和场地费用。“因此,我们要减少成品盆花的生产量。”潘春屏说,大丰调整了生产结构,停止生产单盆售价低于两元的盆花;公司的拳头产品,如瓜叶菊、蒲包花、花毛茛、菊花、小丽花等,70%至80%的产量放在更靠近销地市场的上海生产。另外,公司还在上海基地进行新品示范种植,既增加了产品利润,又引导了当地市场。
“除了这一减之外,我们还有一增,就是增加种子、种苗生产基地的面积和设备。”潘春屏说,公司在大丰市附近的基地面积目前已经达到了200亩,专门进行育种研究,生产种子、种苗,最近还新建了冷库等设施。潘春屏说,大丰可以培育出能打入国际市场的产品,如瓜叶菊、花毛茛的质量与国际水平相差无几,但是数量一直上不去。他认为,这是国内育种企业的通病,同时加工和包装的水平太过低下,导致产品没有竞争力。现在许多育种企业涉及业务太杂,而育种是一个需要几代人持续不断努力的“工程”,大丰希望通过产业结构上的“一减一增”让公司的育种实力更为突出。
加强育种团队建设
除了调整生产结构外,大丰在员工队伍上也进行了微调。这些年来,从大丰盆花研究所走出去的人才很多,不少人都自己创业,在上海、江苏等地做得风生水起。对此,潘春屏有些无奈,一些关键位置上的人才流失对公司的发展影响很大,所以他也一直在反思,如何才能让人才稳定地留在公司。
潘春屏说,每一个人都有创业需求,对于人员的离开要保持淡定,因为只有培育出一批人才,才能发展花卉产业。但他认为关键位置的人才要尽力保证稳定,因为这些员工是“育种的接班人”。“我们其实到了该找接班人的时候了。”潘春屏说,对于他们这些第一批从事草花育种的人来说,年龄在增大,精力在下降,而对于育种事业来说,稳定不断代是最为重要的。因此,潘春屏现在开始培养员工的联合意识,即与老板联合,一起为公司发展出力,比如给生产基地、育种基地负责人配发股份。潘春屏表示,这种合作既满足了员工的创业欲望,又促进了公司发展,对双方都有好处。
潘春屏认为,大丰盆花研究所的强项是选育新品,建立新的栽培模式,并通过特色产品实现企业价值。“我并不介意成为别人的属下。”潘春屏笑言,只要对国内草花育种事业、对大丰盆花研究所发展有好处的事情,自己都乐意为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