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卉产业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、促进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,是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中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优势产业,设施化水平较高。水肥一体化、生产关键环节智能化等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特征,在花卉生产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。上世纪80年代末,云南花卉从滇池沿岸兴起,借鉴蔬菜大棚的种植经验,农民率先采用设施栽培种植鲜切花,花卉产业的兴起同步带动了花卉设施产业发展。
花卉生产设施的四种类型
目前,云南省内设施大棚主要集中于花卉和蔬菜两大作物上,而蔬菜大棚明显属于简易大棚类,在结构、质量、棚内设施配置上与花卉大棚有着明显差距。随着不同阶段花卉产业的发展变化,云南花卉生产大棚设施主要有4种类型。
一是简易大棚。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,许多农户看到种花的收入远高于种菜,于是将种菜大棚改种鲜花,并逐步形成规模。此时的设施大棚较为简陋,以竹棚为主,棚内基本无配套设备。用户以花农为主,成本低,每亩造价1万元左右,使用寿命3至5年,适合短暂投资。简易大棚种植花卉产品,需要有“两靠”,一靠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,二靠周到、细心的田间管护和过硬的技术措施。此种大棚类型是自然气候的补充,产品上市集中,难于实现全年稳定均衡供货。
二是钢架大棚。上世纪90年代中期,花卉生产进入快速发展期,一批具有综合实力的国内外花企的进入,为云南花卉生产技术、设施建设、管理模式注入了新的理念,从而促使更多花卉企业和花农转型。在设施建设上,钢架大棚取代了一批简陋的竹棚,棚内设施、设备也逐渐配套。此类型大棚可能成为简易大棚的替代,是发展最快的大棚类型。尤其是钢材价格的下降促使更多生产者选择它,其特点是寿命长,可较好地避免棚体结构的重复投资,容易实现均衡生产。目前,钢架大棚在所有产品种类上均有应用,其类型多种多样,配套设施水平高低差异大。
三是连体大棚。2000年以后,连体大棚的优势逐渐显现,以企业为主掀起了一轮大棚改造的风潮,10亩或50亩以上连体大棚相继出现,棚内配套设施齐全,增温、降温和喷滴灌等设施的配置和基质生产已属常态。此类大棚容易形成较大面积的田间小气候,棚内病虫害防控、水肥管理较为集约化,容易控制,土壤改良、采摘作业的成本较低,容易实现规模化种植,十分有利于同一品种的批量生产。
四是智能化温室。随着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国外花卉企业的进入,在大棚设施建设上半永久性材料和全天性气候管理模式技术的应用,将设施大棚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。其对实施无土栽培的花卉不同生长阶段和昼夜差所需要的温、湿度、水分及光照,全程实行智能化控制,在生产用水上达到或基本达到零排放。此类型大棚投入高,产出大。以云南现有切花月季生产为例,其每平方米每年产200枝左右,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,而盆栽月季每平方米每年可产100盆,以上产量已达到国际水平。生产大棚内的温度、湿度、二氧化碳浓度、光照等气候因素,以及氮磷钾肥及微量元素比例、土壤PH、水质等植物生长所需养分,由电脑监控,并自动喷施和灌溉,多余渗透水回收处理,再循环使用。整个生产过程,电脑控制取代了部分人工,生产过程受技术人员的变动影响较小。
设施化比重小发展空间大从
目前的情况看,鲜切花和盆花是设施化应用的核心领域。据统计,2015年云南设施大棚总面积约30万亩,占总面积近26%,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,其中鲜切花生产大棚18.6万亩、盆花8.5万亩,其他属于种苗(籽)生产和采后处理等非生产性大棚。
从事鲜切花生产的设施大棚仍然是花卉设施大棚的主体,其中简易大棚主要是花农合作社和花农,面积在10万亩左右,生产品种涉及切花月季、非洲菊、百合和康乃馨四大“花旦”,勿忘我、情人草、满天星三大配花和金鱼草等小品类产品几乎还是用简易大棚;花卉企业大多采用钢架大棚、连体钢架大棚和智能大棚,总面积近5万亩,另外还有近2万亩的种苗(籽)繁育大棚和非生产性设施大棚。非生产性设施大棚主要指采后处理车间和产品展示与销售大棚,主要集中在一批出口鲜切花龙头生产企业和种苗生产企业内。绿化苗木、地方特色花卉中设施化水平较低,绝大部分属于露天种植,少量采用简易大棚及遮阴棚。
五六年前,智能化设施大棚及其技术应用仅有少数几家外资企业使用。近年来,品元、爱必达、云秀、锦海等本土企业,经过实践探索,结合国外生产技术措施,研制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智能化设施下的种植技术,智能型大棚发展欣欣向荣,面积快速增加,初步估计已有3000亩左右,预计今后面积还将快速增加。
竹子木结构大棚
大跨度连体大棚
高档温室大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