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“黑五”以52.7亿美元(合人民币约364亿元)的交易额刷新纪录,但与中国的“双十一”相比,这一数据立刻逊色不少。根据阿里研究院数据,阿里巴巴集团“双十一”交易额为1207亿元,同比增长32%;根据京东数据战报,平台用9小时14分就超过2014年“双十一”全天的交易额。交易数据固然光鲜,但数据背后是不是同样“金玉其中”?花卉行业作为电商市场中的小类目,虽然交易额远不及其他领域,但竞争同样激烈。盘点“双十一”的利弊得失,在这场“数字狂欢”中,商家不一定真正受益。
数据是从平台角度出发的竞争,看重的是成交额带来的光环,每年创新高的交易记录实际是给商家打的“强心剂”,但回归到平台上的每家商户,问题就出现了。
先谈谈备货问题。面对这样的大型促销活动,备货是商家头疼的一个问题:备货多了损耗大,尾货销售困难;备货少了,断货势必影响销售,下回平台不带你玩了。低保留率与高流量之间存在天然矛盾,而对各产品销量的精准把控又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所以交易额背后的沉没成本“隐形”了。花卉是鲜活产品,备货损耗更大,这可能导致商家表面盈利、实则亏本。
再来谈谈销量。三只松鼠2015年“双十一”销售额达到2.5亿元,但实际上亏损300万元。汇美集团旗下的女装品牌茵曼、初语等在前两年屡屡斩获“双十一”女装头把交椅,今年却在节前主动将预期销售额下调4000多万元。董事长方建华曾说过,“双十一”女装引流的成本是平时的10倍,今年不想挤破头冲排名。
花卉电商也遇到同样的问题,有时候一场活动忙下来,不但不赚钱,还赔钱了。比如今年“双十一”就有商家提出5.1元包邮活动,结果天猫有5元无门槛券,相当于消费者只花了0.1元就买了包邮产品,一晚上商家光运费就亏了一二十万元。这样的销售数据有意义吗!
看重销量模式会促生低价销售和刷单现象,甚至出现低于成本价的违法倾销,因此表面光鲜的数据很可能是粉饰太平,内部水分巨大。不过商家看重数据不仅仅是为了短期帮店铺提高排名,更重要的是可以吸引平台和投资方的目光,或者是向投资方做“交代”,此时数据更像是“皇帝的新装”,看破不说破。
再次,大交易额背后是巨大的订单量,这对商户和物流都是巨大的挑战,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影响客户购物体验。“双十一”前后,线上订单数量都陷入低潮,几乎是一个月的订单蜂拥到一天,团队增加一倍的订单可能还能接受,但如果多了20倍的订单呢?这不是雇佣20倍的临时工就能搞定的问题,而是需要20倍的配套体系,不能解决这种订单激增带来的矛盾,动态评分降低不可避免。
在同一战壕的是物流公司,据估计,“双十一”期间(11月11日至16日),全行业处理的邮件、快件业务量超过10亿件,最高日处理量可能突破2.4亿件。花卉是鲜活产品,但大部分也是依赖现有物流,在如此多的订单中被延误不可避免,因此损耗问题更加突出。此时,量大实在让人忧心忡忡。
最后,冲动消费的热潮过后,商家面对的是较长时间的“饥馑”,而且差评、退货等问题接踵而至。有人形容现在的网购消费者,“买也任性、退也任性”,而花卉产品一旦退货,就基本完全丧失了商品价值,所以大量订单过后,退货率也是决定商家是否盈利的重要一环。
人们都把眼光集中在销售记录上,但真正盈利的商家有多少?“双十一”已经从“造节”促销变成对商家的“大考”。越过这一关,店铺就能成为核心用户,拥有更多的流量入口;过不去这个坎,那就从行业的先头部队退居二线、三线,甚至消亡。“马太效应”在“双十一”战场上愈演愈烈,因此商家轻伤不下火线,被捆绑在这架战车上不能逃脱。
面对不一定盈利却不得不参与的电商大促,你过得是“节”还是“劫”?理性对待大促活动不仅是消费者的问题,还是商家应该考虑的问题,不能只为了排名“烧钱”造势,最终还是要根据发展目标,在求名与求利中寻求一个平衡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