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11-07-04 点击量:999人次
西安花卉网消息:京东北,有群山,焦庄户,地道连。
顺义区,龙湾屯镇,焦庄户,往南,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,往北,是连绵起伏的群山。这里是通往平西、平北的咽喉,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。
这片土地上的人民,在抗战时期,用不屈的鲜血和超人的智慧,谱写了一曲与侵略者抗争的壮丽诗篇:
“地道战,地道战,埋伏下神兵千百万……村与村,户与户,地道连成片,庄稼汉,武装起来千千万,一手拿锄头,一手拿枪杆……展开了地道战。”
如今的年轻人,没有不知道这首歌的,没有没看过《地道战》电影的,那令世界赞叹的连绵地道,如今依旧在华北平原,在焦庄户这个宁静的小村庄之下,静静地诉说着那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。而如今的焦庄户,一个日益现代化、社区化的新村庄,正谱写着新篇章。
初夏,阳光明媚,照得人暖洋洋的。空气,清新无比,扑鼻而来的,是草木的淡淡香味。路的两侧,绿油油的一片,还有桃子、李子、杏,挂在枝头,点缀着这幅乡间图画。
村口,站着一位老者,瘦瘦的,黑黑的,脸上的皱纹一道道,戴着一副黑框眼镜。
老人今年85岁,名叫焦俊芳,是当年的民兵队长,“当年,我们在这里打鬼子,如今,咱村里可变了样。”
老人领着记者一行,走在村子里,忆着原先,说着现在。
“你看,这是当年的?望塔。”老人指着村口的塔说,当年焦老爷子就是一个哨兵,负责在村口放哨,一旦敌人来了,乡亲们就下地道,和鬼子打地道战。
“开始是为了反扫荡,保命,挖地道藏起来,后来把各家各户的地道连起来,要打哪儿就打哪儿,能藏、能走、能防、能打,咱这地道战,可让敌人吓破了胆。”脸上,当年的豪情仍在。
不过如今,这里早没了弥漫的硝烟,成了地道战遗址纪念馆,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“咱村里也依靠这个,发展旅游业,去年,这个纪念馆就接待了30万人来参观。”
?望塔上,“人民第一堡垒”的旗帜飘扬,“1947年11月,咱焦庄户得到了这个称号。”时间老人家记得很清楚,但是,击退了多少次敌人的攻击,为大部队储藏过多少粮食、运送了多少物资,掩护了多少干部、伤员,恐怕没有一个焦庄户的人,可以记清。
辉煌的,是昨天,幸福的,是今天。
?望塔下,一个崭新的现代化村庄,正在越变越美。
“看看咱村去,一年变一个新样。”焦老爷子那叫一个乐和。
“过去,都是土路,下雨就是泥,如今,路面全硬化,家家门口有新路。”去年,通村路和村内主要街道统一整修,现在全村共有道路34条,全长10650米,其中主路11条、为柏油路面,辅路23条、全部为水泥路面。而且路两侧都种植了各种树木花卉,十分漂亮。
村容村貌干净了,农民的生活设施也升级了。现在,全村实现了安全饮用水,村里的自来水管网建设基本完成,共有自来水井两眼,铺设地下管道26000米,安装水表563块,完成污水处理工程580户。“水甜着呢,而且污水不见了,不臭了。”村里560户家庭用的旱厕全部改建成了水冲式厕所,村内还建起两座星级公厕,方便游人。还有两处休闲公园,村民休闲、健身有了好去处。
老人的兴致越来越高,“咱村还建了秸秆气站,全村人做饭不用再烧煤了,还有数字影厅、图书室、太阳能浴室……”老人走着,说着,“咱村还要建停车场,和城里的社区一样。”
不仅是生活变了,农民们也不用再“土里刨食”了。
“看看,这是咱家开的民俗院。”今年50多岁的田淑兰,如今天天忙活,“2005年就开始接待民俗游。”家里房子装修了,更整洁了,农家饭、住宿,都经营,“今年最多的时候,一天就接待了一百四五十的游客。”赚钱了,一年少说十来万元。
如今,焦庄户已经有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户32户。但是焦庄户人没有满足现状,当年创新地道战,如今创新经营模式。前些天,顺义首家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——北京焦庄户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成立,社员全部为女性。
合作社把从事农家乐的妇女组织起来,统一管理、统一培训,帮助她们拓宽发展思路、提升经营水平、增强创业意识,向专业化、规范化的方向发展。在市场化经营的道路上,焦庄户人又走在了前面。
城镇化的今天,焦庄户的新事儿一件接一件。“咱家门口还有了镇域公交车。”焦大爷说,今年,顺义区首条镇域微循环公交专线龙湾屯1路开通了,“原先进城上班,如今咱镇里产业园、工厂越来越多,不用再跑远路,也能有好工作了。”
每天,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,焦庄户都在发生着变化,越变越好,农民们过上了和城里一样的日子,越过越好。
昔日“地下”逞英豪,如今,焦庄户的“地上”,农民们“就地进城”,建设着一个新生的现代化乡村。(编辑:西安花卉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