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10-12-14 点击量:1211人次
桂文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组成部分,宣传并弘扬桂文化,会对世界文明产生有益的影响。
可能由于桂花在黄河流域并不多见之故,成书于周代的诗歌总集《诗经》中,未见桂的记载。然而,春秋战国时期在江淮以南的广大地域,已有桂的报道。当时楚国出了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,他的作品传世的有《离骚》、《九歌》、《九章》等共二十五篇。与《诗经》不同,其诗句长短参差不齐,体现了楚国的民歌特色,世称楚辞。诗集中提到不少花卉,其中多处涉及桂花。例如,《九歌》吟道:“援北斗兮酌桂浆,辛夷车兮结桂旗”,前句“桂浆”可能是添加桂花而酿制的美酒,其意似为捧着北斗星状的瓢勺,饮着桂花酒;后句意为取桂的花枝作为旗帜,以装饰用木兰制作的车辆。《九歌·湘君》篇是写女神湘夫人怀念男神湘君的情景,诗中提到“桂舟”、“桂棹”,“桂舟”是指用桂木造的船;“桂棹”是指用桂木制的桨。湘夫人乘坐桂舟,使用桂桨,亲自前往迎接,以表达她期盼湘君的恋情。《九歌·湘夫人》是写湘君思慕湘夫人的神话。诗中有“桂栋兮兰 ,辛夷楣兮药房”之句。其意为用桂作屋梁,取兰装点椽子,用紫玉兰制作门楣,以白芷的香叶装饰卧房。该诗以较大篇幅,细写迎接湘夫人之盛况,辞藻华丽,极富浪漫主义色彩。如上所述,在楚地的早期文献中便可窥见桂的材用、食用和观赏价值。
先秦文学,除了像《诗经》、《楚辞》之类的歌谣以外,古代神话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。当时生产力低下,知识水平不高,对复杂的自然现象难以理解,故常以想象,甚至是幻想,创造了《后羿射日》、《嫦娥奔月》、《女娲补天》等神话,以表达人们的思想与愿望。这些神话或口头相传,或经文人整理,屡有增删更动,在各个时代形成不少传说和故事。
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,桂成了着名花卉,南方产的各种桂花,纷纷引种于宫苑和庭院。此时有关桂花的神话开始流传于民间。公元4世纪,十六国前秦·王嘉《拾遗记》载:“周穆王集方士于春宵宫,西王母来进万岁冰桃、千年碧藕”,西王母是我国神话中人物。《拾遗记》提及一些关于桂花的故事:西王母与燕昭王游于燧林之下,叙述炎帝钻火之术,取绿桂之膏,燃以照夜,忽有飞蛾衔火,状如丹雀来拂于桂膏之上。颛顼时,暗河之北有紫桂成林,其实如枣,群仙食之。又提及岱舆山北有玉梁十丈,驾玄流之上,傍有丹桂、紫桂、白桂,皆直上百寻,可为舟航,谓之文桂之舟。
唐代文人引种桂花成为时尚,柳宗元、白居易、李德裕均有引种桂花的传闻。至于江南寺院,种植桂花更为普遍,生物存在自然变异现象,桂花有雌雄同株者,也有雌雄异株者,花而不实的现象普遍。有些地区,桂花结实,反倒罕见,每当报道大风雨中常夹杂桂子从远处降落之事,令人困惑不解;于是各种猜测、臆想,应运而生。关于月桂落子之说,起于武后之时。《唐书·五行志》提到,垂拱四年(688年)三月,有月桂子降于浙江台州,十余日乃止。《南部新书》载:杭州灵隐山多桂,寺僧曰月中种也,至今中秋夜往往子坠,寺僧亦曾拾得。一说西湖灵隐寺,昔有梵僧自天竺鹫岭飞来,故八月常有桂子降落。着名诗人宋子问贬黜放还,至江南曾游灵隐寺,并留宿寺内,是夜月色明亮,诗人长廊行吟道:“鹫岭郁 ,龙宫锁寂寥”,但久不能续。这时忽有老僧点长明灯问之,少年夜久不寐,何故?之问答道,偶欲题此寺,而兴思不属。老僧说道,何不接“楼观沧海日,门对浙江潮”。之问愕然,讶其遒丽,迟明访之,则不复见。寺僧有知道者,回答那人便是骆宾王。就在《灵隐寺》这首诗中,宋之问也唱出:“桂子月中落,天香云外飘”的名句。
宋代以后,亦有类似传说。僧遵式《桂子诗序》提到,北宋天圣年间,天降桂子如雨,其大如豆,其圆如珠,其色有白者、黄者、黑者,壳如芡实,味辛,播于林下,很易成活。朱国桢《涌幢小品》提到,南宋绍定年间,有人在浙江天台山拾得桂子二升,大如橡子,无皮,色白如玉,有纹如雀卵,其中有仁,嚼之作芝麻气味,囊之杂菊花作枕,清芬袭人,其收拾不尽,散落砖隙者旬日辄发芽,其子叶柔长,经冬犹秀。上述内容,笔者以为基本可信。杨万里《岩桂》载有:“不是人间种,移从月里来,广寒香一点,吹得满山开。”他称月宫为广寒宫。桂花多不结实,但亦有结实者,而知道的人不一定很多,故月桂落子之说,更增加月中桂花的神秘色彩。
明、清两代,多数学者并不认为月中有桂。李时珍称平时所见月中婆娑者,系山河之影。然而,他对雨桂子,以及诸史所载雨尘沙土石、雨金铅钱汞、雨絮帛谷粟、雨草木花药、雨毛血鱼肉等,因异常气候造成的罕见现象,无法作出正确回答。
中国人喜爱桂花,民间女子常以“桂”字作为自己名字的组成部分。宋·曾端伯取花为十友,以岩桂为仙友。张敏叔以桂为仙客,姚宽则以木樨为岩客。历代文人雅士写了大量吟咏桂花的诗词歌赋,杜甫赞美桂花:“故园松桂发,万里共清辉”。王绩《春桂问答二首》:“问春桂,桃李正芳华,年光随处满,何事独无花?春桂答,春花讵能久,风霜摇落时,独秀君知否?”朱熹称:“亭亭岩下桂,岁晚独芬芳,叶密千层绿,花开万点黄。”洪适赞赏桂花:“只道幽香闻十里,绝知芳誉亘千乡”。陈与义誉之为“天下风流月桂花”。杨万里称之为花仙,并作诗《凝碧堂木樨》二首赞之,一首为:“雪花四出翦鹅黄,金粟千麸糁露囊,看来看去能几大,如何着得许多香。”另一首为:“梦骑白凤上青空,径渡银河入月宫,身在广寒香世界,觉来帘外木樨风。”诗人喜爱桂花,简直如醉如痴,梦寐以求。宋僧仲殊有词《金菊对芙蓉》赞美桂花:“花则一名,种分三色,嫩红妖白娇黄。正清秋佳景,雨霁风凉。郊墟十里飘兰麝,潇洒处,旖旎非常。自然风韵,开时不惹,蝶乱蜂狂。携酒独挹蟾光,问花神何属,离兑中央。引骚人乘兴,广赋诗章。许多才子争攀折,嫦娥道,三种清香,状元红是,黄为榜眼,白探花郎。”“蟾光”指月光;“蟾宫折桂”意攀折月宫之桂,喻才子应试登科,金榜题名。这两典故,可能源出于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