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节气:下月7日 大雪
本站会员人数1504免费注册 会员登录 忘记密码?
top_banner
您当前位置: 首页  >> 【花卉信息】中国花卉文化

花卉文化

left_1 left_2 left_3 left_4

【花卉信息】中国花卉文化

发布日期:2011-10-02 点击量:822人次

名花美誉

花中之王──牡丹 花中之相──芍药 花中君子──荷花 花中隐士──菊花 花中西施──杜鹃 花中皇后──月季 国色——牡丹 国香──兰花 国艳──海棠 国魂──梅花 岁寒三友──松、竹、梅 蔷薇三姊妹──月季、玫瑰、蔷薇 海棠四品──西府海棠、垂丝海棠、木瓜海棠、贴梗海棠 庭园八品──玉兰、海棠、牡丹、桂花、翠竹、芭蕉、梅花、兰花(此八品谐音为:玉堂富贵,竹报平安。)

花性花德

人有七情六欲,花也有“喜怒寤寐”:晓夕浴花者,得其候,乃为膏雨。淡云薄日,夕阳佳月,花之晓也。狂风连雨,烈焰浓寒,花之夕也。檀辰烘目,媚体藏风,花之喜也。晕酣神敛,烟色迷离,花之愁也。欹枝困槛,如不胜风,花之梦也。嫣然流盼,光华溢目,花之醒也。晓则空亭大厦;昏则曲房奥室;愁则屏气危坐;喜则欢呼调笑;梦则垂帘下帷;醒则分膏理泽。所以悦其性情,适其起居也。浴晓者上也;浴寐者次也;浴喜者下也。若夫浴夕浴愁,直花刑耳,又何取哉?”

花和人一样有智有德。君子兰、含羞草、仙人掌、罗汉松、美人蕉、湘妃竹……从这些拟人化的名称,就可见古人以花比人喻德。更让人惊讶的是,中国古人深信,某些花木就是人变成的。人所共知的”岁寒三友”(松、竹、梅),“花中四君子”(梅、兰、竹、菊),“花中十二师”(牡丹、兰花、梅花、菊花、桂花、莲花、芍药、海棠、水仙、蜡梅、杜鹃、玉兰),“花中十二友”(珠兰、茉莉、瑞香、紫薇、山茶、碧桃玫瑰、丁香、桃花、杏花、石榴、月季),“花十二婢”(凤仙、蔷薇、梨花、李花、木香、蓉、兰菊、栀子、绣球、罂粟、秋海棠、夜香),“花王花相”(牡丹、芍药)等等说法,不仅表现了以花比人、以人比花的观念,而且在这种观念支配下,古人往往把自身的价值取向,也比拟在花木身上,将花木分成帝王、宰相、君子、师长、朋友、仆人的等级赋予了人格化的内涵。

赏花怡情

怎样赏花,古人也大有讲究:“茗赏者上也,谈赏者次也,酒赏者下也。若夫内酒越茶及一切庸秽凡俗之语,此花神之深恶痛斥者,宁闭口枯坐勿遭花恼可也。夫赏花有地有时,不得其时而漫然命客,皆为唐突。寒花宜初雪,宜雪霁,宜新月,宜暖房。温花宜晴日,宜轻寒,宜华堂。暑花宜雨后,宜快风,宜佳木荫,宜竹下,宜水阁。凉花宜爽月,宜夕阳,宜空阶,宜苔径,宜古藤石旁。若不论风日,不挂佳地,神气散缓,了不相属,此与妓舍酒馆中花何异哉?”

中国人把养花叫 “玩花”,这一个“玩”字,表明“莳花弄草”是一种闲暇活动。它可以调节、丰富生活,但不可能成为生活的主流。古时的文人逸士,他们有条件和闲暇莳花弄草、欣赏花卉是其悠闲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

花信花神

二十四番花信风──以梅花为首,楝花为终。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气,一百二十日,每五日为一候,计二十四候,每候应一种花信。如:小寒,一候梅花,二候山茶,三候水仙;大寒,一候瑞香,二候兰花,三候山矾;立春,一候迎春,二候樱桃,三候望春;雨水,一候菜花,二候杏花,三候李花;惊蛰,一候桃花,二候棠花,三候蔷薇;春分,一候海棠,二候梨花,三候木兰;清明,一候桐花,二候麦花,三候柳花;谷雨,一候牡丹,二候酴蘼,三候楝花。

俗传农历二月十二日是百花生日。清代蔡云有诗云:“百花生日是良辰,未到花朝一半春;红紫万千披锦绣,尚劳点缀贺花神。”讲的正是百花盛开为花神祝寿的景象。历代文人墨客玩味和吟咏百花,弄出许多趣闻轶事来,从而造就出12个月的花神来。正所谓“日日有花开,月月有花神”了。

  

花痴花经

从古代的屈原、陶潜、刘禹锡、杜牧、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、林逋、曹雪芹、蒲松龄……到现代的鲁迅、郭沫若、朱自清、冰心、曹靖华、杨朔和秦牧,都写下了诗、词、歌、赋、小说、散文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花卉文学作品。

唐宋时代欧阳修《洛阳牡丹记》、周师厚《洛阳花木记》、范成大《范村梅谱》、王贵学《兰谱》、明代文震亨的《长物志》、清代陈B子《花镜》等书中记载了丰富的花卉园艺栽培技术,赏花情趣装饰形式布置艺术等。

花艺花道

中国民间很早就利用观赏花卉馈赠、佩带和装饰。《周礼》中有“诸侯执薰,大夫执兰”的记载;《诗经》中就有三月三在芍药盛开时节,男女青年聚会,赠送芍药等习俗。隋唐《南史》中记载:“有献莲华供佛者,众僧以铜罂盛水,渍其茎,欲华不萎”。

至于由我国唐代以前的宗教供花和古理念花、唐宋的古典隆盛院体花和宴会装饰花、五代禅室自由花、元代的心象花、明代的隆盛新理念花和文人人格花、清代的写景花和造型花等等构成的中国传统插花艺术,则更是被提到“道”的高度,而被称为“花道”。

花卉文学

翻开中国文学史,从屈原佩兰示节、陶潜采菊东篱、李白醉卧花丛、杜甫对花溅泪、白居易咏莲吟柳,乃至林逋梅妻鹤子……,中国竟有无数风流文人为花卉草木所倾倒,创造了许多以花卉为题材的千古佳作。历代以花卉为题材的诗词歌赋、小说、戏剧等文学形式,更是多得不可胜数。这些花卉文学作品中,数量最大、成就最高的是咏花诗词。迄于清代,前人留下来的咏花诗词,估计不下3万首。

除诗词以外,以花为题材的小说、戏剧作品也颇多名篇佳作。例如,明代汤显祖的名剧《牡丹亭》,剧中以花名作为唱词问答,多次提到了桃花、杏花、李花、杨花、石榴花、荷花、菊花、丹桂、梅花、水仙花、迎春花、牡丹花、玫瑰花等,其中《冥判》一折,就涉及花名近40种。在清代蒲松龄的著名短篇小说集《聊斋志异》中,许多篇章中的主人公均是以花仙、花精的身份来塑造的文学形象。诚然,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吟咏花卉最为丰富、亦最为成功的当首推曹雪芹的名著《红楼梦》。

花鸟绘画

  花卉是中国绘画历久而不衰的主要题材之一。中国很早就有人描绘花卉,但是,直到春秋时代,花卉画还只是用于衣裳、旗帜等实用品的装饰。到魏晋南北朝,花卉画作者才稍多。唐代,中国花卉画有了极大发展,不但画史记载中名家辈出,而且,在新疆阿靳塔那墓葬中出土了完整的花鸟屏风壁画。这说明,当时花鸟画已摆脱了人物画的附属地位,成为宫廷和民间普遍欢迎的画种。五代十国期间,涌现出一大批各有擅长的花鸟画能手,并形成徐熙、黄筌两大花卉画流派,画史上称为“徐黄体异”,这是中国花卉画成熟的重要标志。

  宋代,是中国花卉画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。随着画院的兴隆,加上几位皇帝的支持和倡导,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花卉画家。北宋的一些文人兴起的以梅、兰、竹、菊”四君子”为题材的文入画,把中国的花卉画推进到了“托物言志”阶段,这是中国花卉画史上的一次飞跃。

明、清之际,中国花卉画无论在艺术意境抑或表现技巧上都颇具新意。特别是清代的”扬州八怪”,多半以花卉为题材,不受成法所拘,笔恣墨肆。他们的笔墨技法,对近代中国写意花卉画影响很大。清朝以后,中国画坛上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花卉画家,最为著名的如 齐白石、潘天寿、李苦禅、张大干等部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传统的花卉画。

在中国绘画史上虽比人物画、山水画成熟较晚,但通过历代画家不断地创造和发展,使它很早就成为独立的画科。无论是错彩镂金的工笔重彩,还是讲究笔墨韵味、自然清新的水墨花卉,均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,名家辈出、技法独特,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画苑中的一枝奇葩。

花石园林

  中国工艺美术中出现花卉题材历史更为悠久。寄寓福、禄、寿、喜、财、洁、顺、吉等吉祥内容的花卉图案,几千年来一直在民间装饰美术中流行,被广泛应用于雕刻、织绣、印染、陶瓷、漆器、编织、剪纸等各种工艺品的创作中。而我国传统工艺中的绒、绢花、通草花,以及现代的塑料花、干花等人造花卉,早已成为工艺美术园地中堪与自然鲜花争奇斗艳的奇葩。

中国的造园家们还利用中国丰富的花卉资源和奇花异卉,创造了“雪香云蔚”、“海棠春坞”、“梨花伴月”、“曲水荷香”、“夜雨芭蕉”、“柳浪闻莺”、“杏花春馆”、“桃红柳绿”等一系列花香鸟语的园林美景,使“鸢飞唳天者游园息心,经伦世务者窥景忘返。”

花卉食品

从屈原“朝饮木兰之坠露兮,夕餐秋菊之落英”,到现代再度风行花卉食品,菊花、桂花、玫瑰、梅花、月季、栀子、茉莉、玉兰、紫藤、荷花等一直是中国人的盘中美餐,烹调出花卉粥、花卉甜食、花卉点心、花卉酒、花卉饮料、花卉菜等一系列美味佳肴。

在中国已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。不仅在平民百姓家里时有鲜花食品摆上餐桌,寺院素菜中也常见鲜花的成分。这种美味佳肴甚至还传入皇宫御膳,成为宫廷莱肴的一个很重要类别——花卉鲜果菜。在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,留下了许多美味的花卉食谱。例如:花卉粥、花卉甜食与点心、花卉酒、花卉饮料、花卉菜等,不胜枚举。

花香药疗

香花疗法与中医药学上以花卉入药而防病治病的途径不一样,它主要是利用正在生长、开放的鲜花,根据病情,选择不同的品种,或种植于庭园,或盆栽于室内,让病人密切接触,而发挥其康复作用。香花疗法是中医养生学和中医康复学上的一个重要方法。它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兴起的”园艺疗法”颇为相近,香花疗法的处方比较齐全,适应症甚广。例如:解郁方、宁神方、益智方、散寒方、清热方、止血方、散血方、醒酒方等。

名花美誉

花中之王──牡丹 花中之相──芍药 花中君子──荷花 花中隐士──菊花 花中西施──杜鹃 花中皇后──月季 国色——牡丹 国香──兰花 国艳──海棠 国魂──梅花 岁寒三友──松、竹、梅 蔷薇三姊妹──月季、玫瑰、蔷薇 海棠四品──西府海棠、垂丝海棠、木瓜海棠、贴梗海棠

呼叫中心

x

029-82465269